服务管理

实践教学开路,找回美丽乡愁 ——我院持续为晋源区村民开展文明素养和发展技能“双提升”实践教学

在前期三天的理论学习基础上,为期四天的2019年晋源区城乡居民文明素养和发展技能“双提升”培训班实践教学,经过学院与晋源区农委紧锣密鼓的筹备和安排之后,8月27日正式拉开帷幕。我院实习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朋军、教务处副处长李晋娜副教授精心组织教师团队研发课程并全程带队授课。

微信图片_201909061034241_副本.jpg

本次的实践教学课程,主要组织来自晋源区百村景区化的建设村和实施村——蒙山景区周围的开化村、寺底村以及晋阳古城周围的古城营村的村两委、党员、村民代表、部分村民,共计100多人。实践课程安排了城乡居民文明素养和乡村旅游发展两大板块。

微信图片_20190906103424_副本.jpg

百村景区化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的努力诠释,这对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较高的村民综合素质和较好的乡村发展思路。培训课程内容要跟得上时代发展潮流,跟得上现代科技水平,还要适应乡村现状。我院教师团队结合乡村旅游实践教学经验,研发、设计相关课程,思路内容都紧贴乡村发展、适合村民学习。居民文化综合素质提升课程主要安排参观学习运城舜帝陵庙、德孝文化园和襄汾县山西光大焦化气源有限公司的科普馆。在舜帝陵庙、德孝文化园,教师团队设计了传统德孝文化认知专题,以此实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价值观,促使学员更深入了解德孝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价值,找回传统乡村最美好的乡愁。我院教学团队安排村民赴襄汾县山西光大焦化气源有限公司厂区,了解工业生产流程、学习环境保护项目、参观煤化工与生活科普馆,为乡村环境保护提供一点借鉴。学员纷纷表示,这一趟实践教学让大家对百村景区化实施工作有了方向有了信心,最重要的是对美丽乡村有了清晰的标准和明确的定义

微信图片_201909061034242_副本.jpg

我院教学团队结合以往实践教学效果,将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教学安排为学习和考察典型性美丽乡村——永济水峪口村、陕西咸阳袁家村、襄汾丁村、清徐王吴村,以及以文化旅游品牌著名的鑫炳记太谷饼文化园。水峪口古村作为一个在山西省经济转型中推进地下转地上、黑色变绿色的综合文旅项目,一步步打造成古村落旅游品牌,是值得很多乡村借鉴的。陕西咸阳袁家村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是从关中民俗体验地到集观光、休闲、度假、全域旅游为一体的全国标杆的乡村旅游村。一位参加实践教学的学员感慨地写下:在文化挖掘、主题展示和思想创意上,袁家村太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了,尤其是袁家村概括实施的农民股份化、就地城镇化、产业联动化、道德约束化、建设实践化、旅游品牌化,堪称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宝典。

同时,作为山西最早成立研学研究中心的高校,我院依托丰富的研学实践基础,特别制定了在襄汾丁村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体验项目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案例实践教学,如织布、木板年画、花馍制作,考古探险等,引导学员思考如何在本地乡村开启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发展的道路。此外,本次实践教学还安排了清徐王吴村的羊汤节、酿酒等特色产业游,鑫炳记太谷饼文化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工艺流程游,带领学员深度了解集观光、学习、体验、购物、餐饮为一体的食品品牌产业链。

微信图片_20190906103425_副本.jpg

学员们通过城乡居民文明素养和乡村旅游发展的两大板块的实践教学的学习,提升了理念,统一了思想,最重要的是深刻地认识到要发展,先学习——特别是向先进典型学,而且还要专家指路,学得对头,学且得法。

学员和老师之间热烈讨论,如何依托太原的旅游资源、依托蒙山景区、晋阳古城、晋阳湖的建设优势。大家归纳思路,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初步拓展思路:一是成立农村合作社,农民股份化,二是产业联动化,形成产业链,三是提升综合素质,强化德孝文化,四是促进全民技能提升,发展当地特色旅游经济,探索餐饮民宿的发展之路,以当地非物质文化为载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微信图片_201909061034252.jpg

微信图片_201909061034251_副本.jpg

2018年4月始,在全国打响脱贫攻坚战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太原市晋源区全面启动“百村景区化”工程建设,将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连成线、集成片,构建乡村振兴“晋源版”农旅融合新格局,聚力打造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我院依托旅游专业教育资源优势和师资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晋源区农委紧密合作,开展了一系列乡村旅游培训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